展示雕塑設計案例_“戰斗民族”俄羅斯的設計也很細膩
“有時候我總覺得那些軍人,
沒有歸來,從流血的戰場,
他們并不是埋在我們的大地,
他們已變成白鶴飛翔。”
最近,一座紀念俄羅斯勒熱夫戰役的
士兵雕像在微博刷屏。
這雕塑的費用由市民捐贈。
從2018年5月的概念圖到如今,終于落成。
在天地之間佇立著一位偉大的戰士,
他的身軀已被戰火化成灰燼,
卻把萬般柔情變成白鶴來銘記勝利,
永不動搖保家衛國的熱烈決心。
這種混雜著硬核與溫柔的風格,
讓網友紛紛贊嘆:
原來俄羅斯設計一直被低估了,
論設計,我只服俄羅斯!
要討論俄羅斯的設計和審美,
我們就不得不追溯到蘇聯時期。
而一提到蘇聯設計,
大家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
必然是AK-47、坦克大炮,
畢竟是“戰斗民族”!
其實,蘇聯設計中
也有許多柔軟、可愛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比如這個臉肥嘟嘟的不倒翁娃娃
憨態可掬的Misha熊
還有蘇聯設計的標志圖案,
20世紀60~70年代由紅色十月巧克力廠設計制造的,
充滿現實主義風格的大頭娃娃。
日常生活中,
衍伸到尋常百姓家的撥號盤電話,
既是時代的眼淚,
又是時代的標志。
也許現在只有很少有人知道
它是由蘇聯設計的。
注重實用與環保的編制手提袋和金屬網兜,
近兩年借著復古風正在回潮。
最早設計出它們的便是蘇聯設計師,
盡管80年代前蘇聯
并不允許用“設計師”這樣的詞
來稱呼“藝術工程師”們。
蘇聯的設計,
與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
便是神奇的蘇聯建筑。
法國著名雜志《CitizenK》國際版的主編
攝影師Frédéric Chaubin,
曾拍下俄羅斯最具“未來”感的一系列建筑。
它們幾乎都是在蘇聯時期落成的。
冷戰與爭霸時期,
蘇聯懷著一腔熱血誓做世界第一,
那第一是什么樣的呢?
當然是更高、更大、更神,
于是這批十分突破人類想象力的建筑就此誕生…
當時的蘇聯民眾十分樂觀積極,
努力想象、努力打造一座
科技與軍事齊飛的未來之城。
絕對的高大、絕對的力量感,
建筑呈現的,
是時代的一種期待。
雖然這些奇形怪狀的建筑,
到如今大部分已棄用,
但它們依然是那個時代的見證,
也讓蘇聯設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美學系統。
莫斯科藝術家Danila Tkachenko,
為了紀念廢棄的蘇聯軍事基地,
拍下一組充滿科幻感和工業感的廢棄建筑。
它們將永眠于皚皚白雪中,
無聲地訴說從前的驚心動魄。
仿佛只要這些建筑還在,
強大的蘇聯軍事聯盟
未崩壞前的吉光片羽,
就不會被遺忘。
肅殺、靜默、高大的建筑,
是現實版的“紅色警戒”,
又像夢中的秘密基地。
并不是所有的蘇聯時期建筑,
都隨著解體一并廢棄,
公交站就是幸存的建筑奇觀之一。
加拿大攝影師Christopher Herwig,
騎行了上萬英里,
拍下蘇聯時期建造的公交站。
在權力更替的混亂年代,
藝術反而野蠻生長。
公交站就是
當時先鋒藝術實驗的實驗品之一。
它們毫無章法,不計成本。
天馬行空是藝術最好的養料。
2015年,Christopher Herwig
把這一組照片
出版成相片集《Soviet Bus Stops》,
反響熱烈,大獲成功。
Christopher受到鼓舞后,
重回俄羅斯,尋找更多的公交站,
并于2017年出版了第二本影集。
這些公交站中,
不乏色彩絢麗的設計,
符合當時一貫飽滿熱烈的設計風格,
又顯得十分歡樂活潑。
如今提起設計藝術,
被贊美和效仿的幾乎都是西歐設計,
俄羅斯極具風格的蘇聯美學,
似乎也隨著歷史被逐漸遺忘。
好的設計,
向來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
我們所能做的,
也許就是關注,欣賞,
然后不遺忘。